国家体育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这一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、完善体制机制,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水平,同时为竞技体育培养更多后备人才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,体育在促进全民健康、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,当前我国体育事业仍面临一些挑战,如全民健身设施分布不均衡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不足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等。
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35年,要建成覆盖城乡、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实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,具体目标包括:
《意见》强调,将重点解决全民健身设施“总量不足、分布不均”的问题,未来五年,国家将投入专项资金,支持各地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、社区健身中心、智慧健身步道等设施,尤其向农村地区、老旧小区倾斜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设施建设,通过PPP模式(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)盘活存量资源。
青少年是竞技体育的未来,也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群体。《意见》提出,将实施“青少年体育筑基行动”,包括:
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表示:“我们将通过‘体教融合’模式,让更多有潜力的青少年在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中实现双赢。”
为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,《意见》提出构建“人才金字塔”培养体系:
政策还鼓励退役运动员转型为教练员或体育管理人员,避免人才流失。
体育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《意见》明确,将支持体育科技研发,推动“互联网+体育”融合发展,鼓励企业开发智能穿戴设备、虚拟现实(VR)健身产品,并探索体育赛事版权市场化运作。
政策发布后,多地体育部门迅速行动。
在竞技体育方面,浙江省已启动“百名奥运苗子”计划,通过基因检测、心理评估等手段筛选潜力运动员。
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指出:“此次政策的最大突破在于‘协同’二字,过去,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往往是两条线,现在通过资源整合,可以实现1+1>2的效果。”
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则认为:“政策的落地关键在基层,如何让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群众享受到同等体育服务,是下一步的难点。”
政策发布后,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,不少网友点赞“每天一节体育课”的提议,认为这将有效改善青少年体质,但也有家长担忧:“孩子的学业压力已经很大,增加体育课是否会挤占学习时间?”对此,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,将优化课程设置,确保体育与文化课平衡发展。
近年来,全球多个国家将体育政策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,英国通过“体育未来”计划BT体育,成功提升了国民运动参与率;日本借东京奥运会契机,推广“体育立国”理念,中国此次政策的出台,也被视为对标国际先进经验的重要举措。
《意见》的实施,将深刻改变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格局,随着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协同推进,预计未来十年内,我国体育人口比例、竞技体育成绩、体育产业规模均将迈上新台阶。
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在发布会上强调:“体育不仅是争金夺银,更是关乎人民健康、民族未来的大事,我们将以此次政策为契机,加快建设体育强国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体育力量。”